主营产品:襄阳乘客电梯、载货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等,同时提供襄阳电梯销售、安装、保养、维修、改造等服务

湖北省精汇电梯工程有限公司

HUBEI JING HUI ELEVATOR ENGINEERING CO., LTD

FREE HOTLINE

全国咨询热线:

15271077788
联系我们 >>更多

湖北省精汇电梯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精汇电梯工程有限公司
联系人:王经理
电 话:15271077788
地 址:襄阳市樊城区汉江北路瑞城国际2幢1单元2-1-5-3室


电梯物联网现状及发展方向思考

信息来源:http://www.xyjhdt.com   作者: 襄阳自动人行道 公司  2019-10-15

来源:《中国电梯》杂志
作者:杨华/河南省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服务中心
随着我国城市高层建筑数量持续增长,电梯在用量保持了较高增长率,截至2018 年底全国电梯保有量已达627.83 万台。人民群众对乘梯安全性、舒适性的需要越来越高,对电梯的安全和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前提下,电梯物联网作为物联网的细分行业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知网数据显示,电梯物联网相关理论研究数量从2015 年起以30% 以上的速度递增,预计2019 年将达到新高。电梯物联网产业在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各地电梯物联网建设项目方兴未艾,在缺少标准和规范的背景下,处于近乎野蛮生长状态,各种各样的信息采集装置被加入电梯,数据采集方式各不相同,各个平台的数据独立而且互不兼容,即使政府监管部门建立了统一的监管平台,想要接入这些自成体系的平台数据也是一大考验。各地建设模式也不尽相同,并且出现了资金困难、标准不统一、数据壁垒、无有效赢利模式等共性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迫切需要加以解决。通过对电梯物联网现有的建设模式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电梯物联网的建设需要有政府监管部门、电梯生产企业、电梯维保单位、物联网技术企业、电梯使用单位等集体参与,各方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和环节发挥各自作用。同时,需要以标准建设为引领,发挥平台优势,加强行业协作,共同实现保障乘梯安全和加强电梯监管等目标,以实现整个电梯物联产业的良好发展,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
1 电梯物联网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1.1 物联网和电梯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可直译为物体间的互联网,从名字可以看出物联网的基础依然是互联网),只是具体到了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2018 年9 月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发布的《2017-2018 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7 年以来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突破1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1]。所谓电梯物联网, 就是通过3G/4G、GPRS、WiFi、以太网或者RS485 等有线或者无线连接协议,利用电梯原有或另外加装的信息采集装置,将电梯实时运行状态、视频监控、故障报警等事件信息整合传输到相应信息管理平台,由管理平台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现电梯远程监测、故障自动报警、困人快速救援、日常管理和维护、隐患分析与防范、质量性能评估、决策支持等诸多功能,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更广泛的网络互联和数据交换传输,还可以组成省级和国家级的电梯物联网信息系统。电梯物联网系统建成后,按照理想的状态,至少可以实现如下核心目标:①实时获取电梯运行信息;②及时发现问题并定向发出处理指令;③困人快速救援;④及时防治故障隐患;⑤实现大数据信息服务[2]。
1.2 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根据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制定了不少相关支持和鼓励政策,有些更是专门提到了电梯物联网,如:2013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3〕7 号),提出要“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扩展和延伸服务范围,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办发〔2015〕95 号),提出“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以电梯、气瓶等产品为重点,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追溯体系,并鼓励企业、协会和第三方平台接入行业或地区追溯管理信息平台”;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8〕8 号),提出“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电梯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故障率、使用寿命为主要指标的电梯质量安全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电梯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问题可查、责任可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转发了上述文件,或者制定了本地的实施意见及相关管理规定,如:江苏省公布了《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徽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湖北省印发了《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发布了《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福建省电梯安全管理条例( 草案)》提交省人大审议;天津市通过了《天津市特种设备安全条例》;黑龙江印发了《黑龙江省电梯安全条例》等。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大数据、物联网概念正深入渗透各级电梯监管部门和相关企业,并基本形成了发展电梯物联网的共识和决心,为电梯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注入了发展动力,指明了努力方向。
1.3  发展电梯物联网的意义
一切电梯技术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安全、更舒适,电梯物联网也不例外,通过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保障电梯安全运行是行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最终目标。概括来说,电梯物联网具有如下优势。(1) 提升监管部门的管理能力。电梯物联网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之前数据层层汇总、管理即是听取报告的监管模式,电梯运行大数据与监控数据融合,使监管部门直接了解辖区内电梯当前运行状态、故障率、困人救援、维保质量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避免信息层层传递带来的各种人为或技术失真,为制订监管措施提供全面、准确的大数据支撑。(2) 电梯困人救援更加便捷、迅速。与全国各地正在建设的电梯应急救援公共服务平台相适配,结合人工报警,电梯物联网根据探测到的数据,可以直接发送困人报警信息到应急处置指挥中心、使用单位和维护保养单位,及时指令救援人员实施快速救援,同时自动记录电梯故障原因等信息发送至政府电梯应急处置平台和维保单位,便于救援人员快速找到被困人员,准确判定故障原因,提高救援效率。(3) 提高维护保养质量。电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改变现有电梯的监控、维护模式,一些目前需要现场进行的日常维护检测,通过物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即可获取数据并随时随地进行,将极大提高日常维护保养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行业低价竞争、维保单位内部管理松懈或者维保技术能力不足等原因,日常维保的实际到位率尚有差距,有些维保人员仅是形式上的应付,维保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而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电梯内置信息采集装置,读取电梯控制系统中不可更改的原始维保操作记录,即可判定某次维保是否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是否按时进行,再通过大数据汇总即可对维保单位的服务质量进行准确考核[3]。(4) 实现安全预警,提升电梯产品质量。电梯制造企业通过分析物联网采集汇总的电梯故障数据、运行状态参数、监控等信息,可以持续改进产品设计,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安全性能;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对电梯故障进行预判,并有针对性的开展维护或者提前进行配件更换,实现“按需维护”,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除在未然状态,通过主动干预提高电梯的安全性[4]。(5) 大数据的应用带来社会、经济效益。海量电梯物联网数据汇总后形成的大数据,是深待挖掘的宝藏。无论是与电梯直接相关的监管部门、生产厂家、维保单位、使用单位,还是外围的广告机构、咨询机构等,均是电梯物联网数据的直接或潜在用户,均能从电梯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中获取各自所需的有价值信息,产生社会或经济效益。
2 电梯物联网发展现状
2.1 主要的电梯物联网建设模式
当前,电梯物联网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电梯生产厂家自行建设
部分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品牌电梯厂商,在电梯出厂前或者后期厂家维保模式下,自行建设了电梯物联网系统,服务企业自有电梯的全流程管理。比如:上海三菱的“智能电梯”项目,2015 年即有4 万台接入物联网的智慧电梯投入使用;迅达电梯在电梯中安装了数百个传感器,用于监控电梯运行状态,并建立信息管理平台,使用移动端APP 即可开展高效的深度维护和检测;申龙电梯的电子远程管家,采用了“采集系统+ 云服务器+ 客户端”的技术架构,对电梯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5]。康力电梯的安全管理云平台,通过在机房或轿厢加装信号采集传输装置,时刻监测电梯的运行状态,可以把电梯故障信息同步发送到云平台、政府监控平台、物业管理平台、维保公司管理平台等相关各方,使电梯故障发生率降低了85%,故障处理效率提高78%以上[6]。
2.1.2 第三方系统集成商建设
电梯物联网的建设大潮,吸引了以技术、网络、设备为核心驱动力的系统集成商参与其中,这些企业或者以技术开发为主,或者以硬件优势取胜,或者掌握核心网络资源。第三方系统集成商的出现,使得厂商自建平台各自不相往来的信息隔离状况发生了改变,加快了整个行业和市场的交流融合。比较典型的技术优势驱动企业如华夏视清、深圳汇川、浙江新再灵等,专注于电梯智能物联网系统的开发,具有独立的核心技术,其开发的软件平台、硬件设备、项目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在电梯物联网行业崭露头角,如华夏视清电梯物联网平台除可接入自家信息采集终端外,与日立、通力、蒂森等主流电梯厂家的自建平台已实现了跨平台对接,具备了成为基础平台的雏形;以网络硬件设备优势驱动的如华为云端物联网平台,采用了开放的物联网方案,通过网关硬件设备优势介入电梯物联网,为电梯信息采集提供数据采集、汇集通道,已与迅达电梯平台开展了合作[7];电信运营商掌握核心网络资源,利用网络优势和品牌认知度也在电梯物联网领域开始发力,如:中国移动准备以“电梯物联网云保平台”切入这个领域。在上海、杭州等很多城市都是电信运营商介入电梯物联网项目的系统集成,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方案,均有参与的优势[8]。
2.1.3 政府主导建设
在国家物联网发展政策的支持鼓励下,许多城市尝试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出台政策,投入财政资金,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本地电梯物联网建设。如:北京市的“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平台物联网应用”项目,就成立了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物联网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先后有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东城区政府、科技部、北京各区政府等投入了巨额资金[9];洛阳市2011 年成立了多个局委参加的洛阳市特种设备远程监控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辖区内已注册登记的在用电梯和新安装的电梯要全部安装电梯远程监控终端设备,建立全市电梯远程监控平台;常州市质监局牵头建设的“常州市电梯安全物联网安民工程”列入了2018 年常州市创新社会治理重点项目;无锡市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重大应用项目之一的“无锡市电梯安全监管物联网项目”于2018 年通过验收,并将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市场化模式,逐步推进应用;南京市作为全国首批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创新两个试点城市之一,2017 年10月建成了与企业级物联网监控平台对接的电梯物联网运行监控系统。其他还有许多城市也已经或正在建设本地的电梯物联网项目,以至于一段时间内,电梯物联网成为政府采购的热点项目。
2.2 面临的困境
上述几种模式各自有优势的方面,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不够,缺乏后续发展动力
一方面由于物联网技术发展变化迅速,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投入巨大,一次性财政资金不可能满足电梯物联网的长远发展,更无法应对后期巨大的系统运营维护压力,电梯物联网项目资金问题在全国普通存在。据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网站公开信息显示,北京市2011 年《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平台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在东城区建设2 000 台电梯物联网应用试点,项目财政资金总投资2 590 万元,以此概算一部电梯平均投入逾万元,以北京当前22 万部电梯计算,至少需要投入22 亿资金,这还不包括后期运营维护费用。沈阳市早在2009 年就在电梯应急救援方面推广使用电梯远程监控系统,也因资金等问题,未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公益项目,参与企业在整个项目建设中的话语权、参与度严重不足,或者参与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遭遇政策变化、项目负责人变动等情况,造成开发内容频繁调整、资金支付不及时等,使项目进展缓慢,建设周期漫长,后续发展动力明显不足,甚至成为半拉子工程。
2.2.2 系统平台不统一、不兼容
无论是厂商自建平台,还是政府、企业建设的电梯物联网平台,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数据接口、传输协议、数据标准各不相同。这一方面是由于电梯物联网标准建设滞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某些数据是企业的核心机密,是自家平台的“护城河”,不愿主动共享。所有类似上述的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现有系统平台之间信息数据不统一,不能或不愿互联互通。而各个项目建设过程中,随意在电梯或者轿厢中加装没有统一标准的各种信息采集装置,还可能给电梯的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2.2.3 赢利模式不明朗
电梯物联网除了政府主导的公益性项目以外,其他由企业建设的项目目前还主要处于设备、资金、人员投入阶段,赢利点大多限于广告投放,与巨额硬件设备和日常维护运营投入相比,少量的广告收入根本无法支撑项目继续进展。其他如产业联盟、大数据开发利用等赢利模式刚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与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尚有较大差距,因此可以说整个行业总体处于亏损状态。而对于少量电梯物联网硬件提供商或者网络运营商来说,依靠技术领先的设备和网络基础资源优势,尚可能在电梯物联网产业链的底层实现赢利或保持收益平衡。
2.2.4 数据的归属与安全存在问题
数据的归属与安全是电梯物联网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政府和电梯生产企业自建平台产生的数据归建设方所有不存在争议,但第三方系统集成商平台汇集的数据归属则存在一定争议。一般来说,在电梯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数据将成为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得数据者可以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因此任何项目建设,必须首先明确数据的归属与利益的分配,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各方还无法达成共识或形成通用模式。当然,数据的安全也必不可少,无论哪个主体建设电梯物联网项目,都必须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与存储,具备容灾能力,平台防护强壮,数据不可窃取。
3 电梯物联网的发展方向思考
3.1 标准引领与支撑
2017 年7 月,原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GB/T 24476-2017《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物联网的技术规范》,针对当前电梯物联网建设中存在的数据接口、传输协议、数据标准等不统一的情况,以及可能带来的电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隐患和资源投入浪费等问题,电梯物联网的一般性技术要求进行了规范;2019 年4 月,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联合电梯监察机构、生产企业和相关物联网技术单位共同起草的《电梯物联网采集信息编码与数据格式》团体标准通过专家审定,即将正式发布,该标准规定了电梯物联网数据传输过程中信息采集编码与数据格式的相关事项,规定了电梯各类运行状态编码、故障代码信息、图像视频信息等的采集要求;2019 年3 月,中国电梯协会组织起草的《基于物联网的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监测系统的通用要求—第1 部分: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团体标准正式公开征求意见。这些标准与GB/T 24476-2017相比,更加细化,更具有操作性,更易于落地执行,是GB/T 24476-2017 的有益补充。同时,其他有关电梯物联网的系列标准,包括数据分析规则、数据安全等也已列入了相关机构的制订规划,尚需尽快启动,及早发布实施,与GB/T 24476-2017 一起为电梯物联网行业的规范发展保驾护航。除了国家标准之外,杭州、广州、无锡、常州、苏州、郑州等城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国家标准,分别出台或制订了本地的电梯法规、规章或者标准,对电梯物联网在本地的发展进行了规范,这些标准和法规、规章更适合当地实际情况,更具有实际意义,都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创新。电梯品牌众多、类型众多,电梯物联网设备更是千差万别,信息平台也各不相同,数据采集更是百花齐放,因此,对电梯物联网行业来说统一标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标准的制订,不管是政府主导的国标,还是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技术联盟主导的行标、团标,都必须站在保护整个行业健康、有序、规范、共赢发展的立场。其中政府监管部门的导向尤为重要,一定要明确电梯物联网标准的制订规划,要加强不同标准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避免出现多头制订、重复制订、标准打架,通过标准提高电梯生产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政府部门的监管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与电梯物联网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鼓励电梯物联网行业的技术创新。
3.2 政府推动,企业积极参与
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以及各省市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均鼓励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改进电梯监管、维护模式,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企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首先表现在具体落地政策不明确。各级政府的文件中大多是鼓励采用物联网技术,而非强制性要求,造成不论是政府项目也好、企业参与建设的项目也好,在项目推动过程中与电梯制造安装单位、物业单位等相关方的谈判困难重重,达不到预期的落地推广效果,很多失败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其次是参与企业缺乏安全感。各地政策不一致,几乎一城一策,再加上政策、政府项目负责人员变化带来的工作不连续性,甚至“新官不理旧帐”,使参与企业无所适从,巨额资金投入换不来规模效益甚至没有效益,使得不少企业畏难而退,造成电梯互联网建设后劲不足。因此,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政策应具有连续性和明确性,至少在省级层面需要制订可行的区域性电梯物联网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可以通过立法、修法,发布实施办法等,对推动电梯物联网发展做出明确规定,很多省、市已经实现,如无锡市根据《无锡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规定“公共场所和新安装住宅电梯,应当配置具有运行参数采集功能的电梯安全运行监示系统,并与电梯日常维保单位有效联网”;监管部门还可以依据上述法规、规章,通过修订检验规程等技术法规,将加装符合国家标准的电梯物联网装置列入电梯安全检验的必要项目,不符合要求的检验不予通过。省级政策层面以下,具体到每一个城市,则应明确提倡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 模式,鼓励、接纳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在遵从国家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电梯物联网这一智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财政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 年上半年全国PPP 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累计入库项目7 867 个、投资额11.8 万亿元。已签约落地项目3 812 个、投资额6.1 万亿元,已开工项目1 762 个、投资额2.5万亿元,意味着这一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并成为常态。PPP 模式中,根据电梯物联网项目中电梯数量多、基础设施投入大、周期长、后期运维压力大等特点,各地可重点采用“建设、移交、运营”的“BTO”模式以及“建造、拥有、运营”的“BOO”模式,数据所有权归属政府,经政府同意后允许运营企业合法使用。这两种模式下,参与建设方的责权利更加清晰且有保障,预期前景比较明朗、稳定,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快速完成项目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乘梯安全需要和政府部门加强监管需求,而此后的长期运营则交由企业进行,通过多种运营方式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10]。此外,电梯物联网项目建设亦可以采用政府服务外包或者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行。有意参与项目建设的企业,也需要调整自身定位和预期目标,准确判断项目价值,以公益属性看待项目,以长远目光看待项目,摒弃急功近利思想,积极参与,踏踏实实把项目做好,使人民群众满意,政府满意,才有可能为企业带来后期合理、持续的经济效益。
3.3 建立行业规范,进行资源整合,建立统一数据平台
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协同共享。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避免重数据采集、轻数据处理和综合应用。加强对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投资”。从整个产业总体上看,要将国家关于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必须尽快在政府监管部门主导下加快标准制订和宣贯实施,加强资源整合与配置,达成业内共识,保证已投入的资源不浪费,新扩建项目不盲目重复。政府监管部门确立了指导方针以后,行业协会、行业联盟和其它行业组织应该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组织研讨、协商、技术研究等形式,形成支撑行业发展的相关标准和行业准则等基础条件,然后通过加强企业间的相互协作,逐步消除企业平台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统一集中。另外,通过加强行业协作,还可以提高企业业务扩展时与有关方面的谈判能力,保护行业的正当利益。
3.4 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目前情况是,有些城市同时有几家运营商在开展电梯物联网项目,而每个项目接入电梯数量均比较小,而资金投入却非常大,赢利点绝大部分限于通过电梯轿厢内加装的信息采集装置投放广告,但由于每个项目接入电梯数量较小,覆盖面不大,形不成信息传播的规模效应,广告收入根本无法满足项目运营需求,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不是良性循环。电梯物联网建设除了满足人民乘梯安全,加强政府监管等公益性目标之外,还可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向生产厂家、维保单位、使用单位、广告公司甚至乘梯的业主本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对商/ 客(to business/custom) 服务,以获得更多新的赢利能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市民多赢的局面。
3.4.1 鼓励支持发展平台型企业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各种平台大行其道,电梯物联网也是如此,不管是电梯厂商自建平台,亦或是第三方系统集成企业,均不能绕开云平台的模式。政府或行业协会应当鼓励和培育较大的企业充分利用自身技术、资金优势,再加上网络设备及基础建设能力,在符合国家标准和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成为电梯物联网产业中具有“基础设施”色彩的跨平台的大平台,作为龙头企业为整个行业提供业务支撑,而行业的中、小企业则可以放弃自建平台或者将自有平台转接入大平台,仅需要专注于软件开发、开拓市场即可,每个企业在产业链的不同层次发挥作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促进整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4.2 形成产业联盟,企业之间加强互补与资源整合
每个城市中可能存在几家电梯物联网企业同时运营各自独立系统,但仅仅依靠各自接入的几千台电梯,根本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也无法产生赢利,甚至为政府提供服务的能力都达不到,自然也无法满足使用单位、业主等各方利益分享的要求,造成项目落地推广困难重重。即使是政府采用了PPP 模式建设,仅靠一家企业也不可能完成大中城市数万部电梯的设备投入、运营维护,在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电梯物联网参与方需要放弃固守自家领地的思维局限,以开放的心态组成产业联盟,在政府政策支持推动下,集合不同企业的资金、技术、渠道优势,互为补充,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弱联合,充分利用现有投入,依据国家统一标准进行改造,共享基础资源,尽快在城市建成区内形成覆盖全面的服务能力,利用资源整合产生规模效应,在平台使用费、广告费用等方面形成更强的赢利能力,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3.4.3 提供电梯物联网大数据服务
分散在各个独立电梯物联网平台的数据一旦归集,并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形成大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即可产生巨大的能量,形成强劲的生产力。无论是电梯生产厂家关注的品牌市场份额、故障率等,维保单位关注的维保记录、故障响应时间、故障原因等,配件供应商关注的易损件统计等,还是业主、物业单位、房地产企业关注的电梯品牌、质量等,甚至还包括市场调查公司等潜在客户,均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各自需要的信息,从而产生附加价值,成为新的主要利润增长点。
4 结语
通过物联网提升电梯监控能力是为了安全,实现困人快速救援是为了安全,发现并防治安全隐患同样是为了安全,归结到一句话,电梯物联网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安全,就是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技术进步带来安全保障的提升后,电梯物联网带来的附加价值能够保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进入螺旋上升通道,最终实现满足人民群众安全、舒适乘梯需要,满足监管部门加强安全监管需要,满足提升产品质量、维保质量的需要,满足整个电梯行业良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于文平.《2017-2018 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发布[J].物联网技术,2018,8(10):5-6.
[2] 张逢春. 智能电梯互联网+ 现状与行业发展的思考[A].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海南省科技论坛—智能制造 绿色发展主题论坛论文集[C]. 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8:4.
[3] 杜志强. 物联网技术助力电梯维保检验监管[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5):83.
[4] 高常进,孙书成, 王寅凯,等. 物联网技术在电梯故障预警方面的研究[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7,33(12):14-17.
[5] 申龙电梯.申龙: 安全电梯物联维保系统新生态[J].中国品牌,2016(10):74-75.
[6] 秦成松. 物联网技术在电梯行业中的应用[J].中国质量,2018(2):81-83.
[7] 华为. 华为梯联大众[J].自动化博览,2018(3):32-34.
[8] 戴美. 智能电梯项目运营方案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7):190-191.
[9] 王瑞宝, 张绪鹏.电梯物联网建设管理的新思维探索[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7,33(4):58-60,66.
[10] 杨亚西.PPP 在智慧城市项目中的运用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6):161-162.